羅智光 道長

道家 與 玄學術數《1》

術數文章 《2》 2025.10.02

孫玉萍

先師羅智光道長曾親筆揮豪(見上圖),為香港道教『青松觀』於1989年發行此免費派發的書卷《修身寶璧》撰寫【序】如下:

『我中華文化始自伏羲,《繫辭傳》云:「昔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繼之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而成《易經》。中涵天道、地道、人道,以書宇宙萬物之道,廣大悉備。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便民不倦,神而化之,便民宜之,是乃以〈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之易理化民治世。周秦之際,百家爭嗚,各執一端,是其所是。然宇宙真理衹一,故皆不能踰越易理。老子總括百家,獨標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兼賅天、地、人、物之道,為百家之首。孔子言仁,孟子說義,乃專歸於人道。闌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法則使後世之人有正路可由,南針可賴。歷代名賢,更詳加闌述,互有發明。至令中華文化,輝煌璀燦,舉世獨尊,歷五千餘年而不替,良有以也,允宜寶之。………. 』

若用白話文來表達,其語重心長之意是:

『中華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伏羲時代。根據《繫辭傳》的記載,早在很久以前,庖犧氏統治天下時,便開始觀察天象和地理,觀察鳥獸的圖案以及土地的特性,從身體的經驗和外界的事物中汲取智慧。這些觀察促使他創造了《八卦》,用來通達神明的德性和表達萬物的情感。隨後,文王根據《八卦》作出了《卦辭》,周公則撰寫了《爻辭》,孔子又補充了《十翼》,最終形成了《易經》。這部經典包涵了天道、地道和人道,記錄了宇宙和萬物的運行規律,內容廣博而完整。

神農氏去世後,黃帝、堯、舜等賢君繼續研究天地的變化,致力於造福百姓。他們通過理解天地的變化,制定了適合民眾的政策,並以神化的智慧來引導民眾,促使社會安定和諧。這些賢君提出了“立人之道”,即仁與義的理念,並將《易經》的道理用於治理國家和教化百姓,從而建立了穩定的社會秩序。

到了周秦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但都不能超越《易經》所揭示的宇宙真理。老子在總結百家思想時,強調萬物皆尊道貴德,並融合天地人和萬物之道,成為百家之首。孔子則提出的思想,孟子則強調,這些都集中於人道的範疇。通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則,為後世提供了正確的行事準則,像南針一樣可靠。

歷代的賢人進一步闡述和發展這些思想,讓中華文化更加燦爛輝煌,享譽世界,經過五千多年的傳承而不衰。這一切都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偉大價值,值得我們珍惜和傳承。』

八卦、易經、玄學 允宜寶之

 羅智光道長在上述所撰寫的【序】中,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與濃厚的情感,令人深思。僅僅幾句話,便能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長河,回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並揭示儒、道等百家思想與《易經》之間緊密相連的關係。這段文字不僅是對文化的回顧,更是一種精神的呼喚,激勵我們珍視並傳承這份瑰寶。

我尤其認同羅道長所強調的「正心、修身」的理念,這是個人修養的根本,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尊道貴德」,則彰顯出我們對天地自然、人生道理的敬重與追求。正是這些價值觀,讓中華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彼此激盪、互相啟迪,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景觀。這種多元並存、互有發明的精神,確保了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永不被取代。

羅智光道長的話語再次提醒及引導我們,中華文化的生命力離不開玄學術數的支撐。玄學術數,源自於《易經》,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八卦》作為《易經》的核心,源於對天文、地理、萬物等的觀察與理解,展現出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以中華玄學包括紫微斗數八字風水占卜等及其他多項精湛術數為傲,這些技藝不僅彰顯我們的智慧,更是我們文化的瑰寶。這些術數的深奧與獨特,使得外國人難以輕易學習與掌握,這正是我們應當「允宜寶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