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光 道長

道家 與 玄學術數《2》

術數文章 《3》 2025.10.03

孫玉萍

先入世 後出世

羅智光道長對宗教的見解,宛如古人所云:「大道在心,修身以立德,齊家以興邦,治國以平天下。」其言深邃而富有哲理,認為宗教的本質在於教導世人如何立身處世,為眾生示範一條通往心靈淨化與道德圓滿的光明大道。在這一點上,中華文化所涵蓋的三教《儒》、《道》、《佛》,皆以修心養性為核心,彼此相通,無所抵觸。

《道》講究感應,提倡「修心言性」,如同老子所述:「道法自然」,強調順應天地之道,修身以達天人合一之境;

《儒》則講求忠恕,提倡「存心養性」,以仁義禮智為本,追求內心的和諧與外在的和睦;

《佛》則強調慈悲,以「明心見性」為旨,追求證悟自性,超脫輪回之苦。

三教之共同點在於「心性」,而先天道的宗旨是「行儒者之禮」、「持釋家之戒」、「修老君之道」,故此若心性彰顯,能映照出人生的真諦。三教彼此之間並無牴觸,反而相輔相成,形成一幅和諧的心靈畫卷。即使與外國主流宗教相比較,這份心性之道亦無矛盾之處,彰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包容之心。

在中華文化的宏大體系中,儒、釋、道三教的差異,猶如山川河流,各有其獨特的流向與意境。道教以「先入世後出世」為特色,既關注今生的修行,也著眼於來世的安穩;儒教則純粹入世,強調忠孝仁義,為人處世之道;佛教則專注於出世,追求證悟自性,超越生死輪回。

身為道學之士,重點在於先盡五倫之道: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倫之義,猶如天地之根本,修身以立德,方能完成「人道」之大業。然後,方可修習「天道」,即老子所言「道法自然」,亦可借用《黃帝陰符經》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來闡釋。天之道,乃宇宙之根本規律,觀察與體驗之道也。通曉天道,便能掌握天地之運行規律,運用之於己身,達到「執天之行」之境界。此為道教修仙之術的理論基礎,也是追求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根本所在。

道教徒最高的理念就是積極地尋索各種體現大道的理則,經過修煉,延長壽命,期望能夠修成仙體,超脫凡塵,追求與天地合一的境界。

玄學術數 我命在我

道家之道,崇尚實踐「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此乃天地之理,宇宙之法,追求與天地合一的境界。然則,欲臻此境,首要之條件,乃是個人之資本——長壽。長壽不是偶然之產物,而是道家刻意追求的核心目標之一。道家認為有足夠的生命歲數,才能夠「長生久視」,並有可能於今生積德成仙,何需等待至下一世?

自戰國時代之前,老子與莊子兩位聖賢,便以神仙思想與煉丹學說,深刻影響後世,為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老子之「道法自然」,莊子之逍遙遊,皆寓意著順應天地之道,修身養性,追求長生久視的理想境界。這些思想,猶如星辰般璀璨,照耀著後人修行的道路。

如前文所透露,兩位尊貴的道長,侯道長羅道長,皆享八十多歲高壽,讓他們能「執天之行」,功成果滿。

隨著時勢推移,荀子之辯解亦逐漸浮現,他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強調人應掌握自身命運,積極作為,主動主導人生。此思想如春雷激蕩,喚醒人們對命運的認知。既知天命,則應善用天地之力,積極應對人生之變。正如患病時,應該主動求醫施藥。在同一根基之上,當運勢多變或心懷迷茫之時,古人鑽研玄學術數的追求便應運而生,藉此主動追尋天命之理,占卜未來之途,趨吉避凶,以祈求安康與平安,提供心靈的慰藉與指引。此皆是以道家智慧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實踐之道。

總而言之,道家思想之精髓,既在於順應自然,亦在於積極作為,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築了中國人追求長生、平安的傳統概念。經年累月,時光流轉,影響深遠,玄學術數逐漸滲透於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成為萬千生靈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與生活之依歸。玄學之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不僅是預測未來的神秘之術,更是調和天地之氣、調整人事之理的哲學,融匯天地之精華,彰顯出中華文化的博大胸襟與深邃智慧。

年深日久,玄學術數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沒有宗教信仰的群眾,成為他們解惑、避凶、求吉的精神依托,彰顯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不朽的精神傳承。

近代有多個術數種類盛行,各門術數各有各精彩,彰顯中華玄學術數渊博精深,豐富多元。而羅道長認為以精密深奧及準繩度而論,推薦紫微斗數是理所當然的。